近日,中国科学家利用嫦娥六号月球样品,首次测得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小于2微克/克,表明月球背面月幔非常“干”。这一成果为月球起源与演化相关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相关论文已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胡森、林杨挺与南京大学惠鹤九教授团队,通过对嫦娥六号带回的玄武岩岩屑样品进行源区水含量的研究,测得了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他们采用了先进的实验技术,对样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而得出了这一令人惊讶的结论。
研究结果显示,嫦娥六号玄武岩的月幔源区水含量仅为1至1.5微克/克,这是已报道数据中的最低值。这一发现表明,月球背面的月幔比月球正面的月幔更加干燥。
中国在月球和月球背面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嫦娥六号任务的成功,特别是它从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采集的月背样品,为这一争议提供了新的视角。中国科学家的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月球背面月幔水含量研究的空白,也为月球起源与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月球的形成始于约45亿年前的一场巨大的天体撞击事件,这一发现支持了月球大碰撞起源假说。月球背面月幔的极度干燥状态,可能与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的撞击事件有关,这为探索月球的后续演化提供了关键制约。月幔水含量对于理解月球的资源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未来的月球探索和资源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这一研究成果为未来月球探索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方向。科学家们将继续利用嫦娥六号带回的样品,深入研究月球的内部结构和演化历史,为人类对月球的全面认识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国科学家在月球背面月幔水含量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不仅展示了中国在月球探测领域的强大实力,也为全球科学界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