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传统焕发新生 全球共享文化瑰宝 ——中国春节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名录
发布时间:2025-02-01  阅读:46次


法国巴黎,2023年12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在法国巴黎通过决议,正式将中国申报的“春节(农历新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决定标志着中国这一延续四千余年的古老节日首次以全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身份获得国际权威认证,也为全球文明对话注入新的活力。


 


一、千年传承:从农耕文明到世界共鸣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根植于中华文明的农耕文化土壤,承载着“辞旧迎新”“团圆和谐”“敬天法祖”等精神内核。从腊月祭灶、除夕守岁,到元宵灯会、舞龙舞狮,其丰富的习俗体系跨越地域与民族,在华人社会中代代相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委员会指出,春节以“家庭为核心的情感联结”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理念”,展现了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深刻内涵,其跨文化传播力更使其成为“连接世界的文化纽带”。

 

二、申遗历程:多方协作守护文化根脉  

此次申遗工作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牵头,联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及多所高校历时三年完成。申报文本不仅系统梳理了春节的历史脉络与当代实践,还重点呈现了数字化保护、青少年传承计划等创新举措。非遗司负责人表示:“申遗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们将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为指导,推动春节文化在创新中传承,在交流中发展。”

 

三、全球反响:从“中国年”到“世界年”  

随着华人足迹遍布全球,春节早已突破文化边界。目前,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举办春节庆祝活动,纽约帝国大厦点亮“中国红”、迪拜哈利法塔上演生肖灯光秀、伦敦特拉法加广场舞狮贺岁等场景,成为“中国年”全球化的生动注脚。新加坡非遗专家陈美玲评价:“春节申遗成功是对全人类精神财富的丰富。它不仅是华人的情感寄托,更为世界提供了一份关于家庭价值与生态智慧的文明方案。”

 

四、未来展望:科技赋能与文化共享  

为应对现代化冲击,中国已启动“春节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利用AI技术复原传统年俗场景,并推出多语种春节文化数字博物馆。2024年春节,文旅部将联合海外百余座城市发起“全球共庆中国年”活动,通过线上线下联动,让各国民众体验包饺子、写春联等民俗。北京大学民俗学者王立群强调:“非遗保护需‘见人见物见生活’。让春节从‘活起来’到‘火起来’,才能为传统文化找到当代生命力。”

当新年的钟声再次敲响,这份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将继续以其温暖的力量,跨越山海,连缀起不同文明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中国春节的申遗成功,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承诺——守护文化根脉,共绘美美与共的文明画卷。


  • 电话:400-1016-876  手机:150-1098-6217

    邮箱:957032576@qq.com

    地址:

  • 微信

    公众号

    微信
    抖音

    抖音

    抖音

保存图片,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wx8888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