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重大发现:植物叶片可吸收大气微塑料
发布时间:2025-04-11  阅读:47次

2025年4月9日,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在线发表了一项由中国科学家主导的重要研究成果。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汪磊教授课题组、孙红文教授课题组联合美国麻省大学阿默斯特分校邢宝山教授课题组,以及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东北大学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研究人员,首次证明了植物叶片能够吸收并积累大气中的微塑料。

这一研究突破了环境样品中微塑料的粒径尺寸限制及生物富集水平难以定量表征的研究瓶颈,揭示了植物叶片通过气孔吸收微塑料,并通过质外体途径将其运输至维管束,最终在叶片毛状体中积累的机制。研究团队利用质谱、高光谱成像、原子力显微镜—红外光谱联用等先进技术,成功观测到真实环境中植物叶片内被吸收的微塑料颗粒。

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广泛存在于土壤、水体和大气中。传统观点认为,植物主要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微塑料,但这种途径对地上部分的影响有限。然而,南开大学的研究表明,大气中的微塑料能够直接被植物叶片吸收,进而进入食物链,这一发现为微塑料污染研究领域带来了新的视角。

植物是食物链的基础单元,叶片中累积的微塑料能够直接进入食物链,进而影响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研究发现,在涤纶工厂和垃圾填埋场等高污染地区的乔木、灌木叶片,以及露天种植的叶类蔬菜中,微塑料的浓度最高可达每克叶片1万纳克。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微塑料污染的新途径,还为评估微塑料对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新发现对世界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植物叶片吸收大气微塑料的现象表明,微塑料污染已经渗透到生态系统的核心环节。微塑料在植物体内的积累可能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此外,微塑料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可能对更高营养级的生物产生毒性效应。植物叶片吸收微塑料后,这些微塑料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进而影响人类健康。研究表明,微塑料能够穿透细胞膜,引发炎症反应,甚至可能干扰内分泌系统。因此,全面认识微塑料的环境行为,对于评估和管理此类新污染物的健康风险至关重要。

这一发现为全球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各国政府需要加强对微塑料污染的监测和管理,制定更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以减少微塑料的排放。此外,国际社会也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这一全球性环境问题。各国应通过立法和宣传教育,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例如,欧盟已经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这一措施有效减少了塑料垃圾的产生。

研发和推广可降解塑料替代品,如生物降解塑料,能够有效减少微塑料的产生。提高塑料回收率是减少微塑料污染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完善的回收体系,可以有效减少塑料垃圾进入环境。

同时,选择相关植物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通过科学研究,筛选出对微塑料具有较强耐受性的植物品种,用于城市绿化和农田种植。这些植物能够在吸收微塑料的同时,减少其对自身生长的影响。利用植物的吸收和积累能力,开发植物修复技术,用于治理受微塑料污染的土壤和大气。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微塑料对土壤和植物的污染。

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揭示了植物叶片吸收大气微塑料的新现象,这一发现对全球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深远意义。未来,各国需要通过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推广可降解材料和加强塑料回收等措施,从源头上控制微塑料的产生。同时,通过筛选耐微塑料植物和利用植物修复技术,可以有效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全球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 电话:400-1016-876  手机:150-1098-6217

    邮箱:957032576@qq.com

    地址:

  • 微信

    公众号

    微信
    抖音

    抖音

    抖音

保存图片,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wx8888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